close

期末試題Part1


題目:

《莊子逍遙遊》北冥有魚,其名曰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;化而爲鳥,其名爲鵬。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;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是鳥也,海運則將徙于南冥。南冥者,天池也。

莊子藉由魚「化」為鳥的寓言拉開無窮的時空場域,當修養功夫達某種程度時,性靈不被有限的形體所役,主體生命化入自然之道體,與天地萬物合一。莊子的逍遙既非滿足或局限於物性,也不是隨心所欲、放浪形骸;而是在消解生命之執著、扭曲與羈絆,一切順應自然之道,以求主體之超拔提升。

問:莊子「逍遙」的觀點您是否認同?是否切合您理想中的處世態度?對應於現今社會是否可行?您認為何以莊子寓言中的角色是游魚和飛鳥,而不是儒家道統常言的聖人?


答案:

1. 莊子說得好,他認為一般人的人生是這樣的: 「一受其成形,不忘以待盡。與物相刃相靡,其行盡如馳,而莫之能止,不亦悲乎!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,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,可不哀邪!人謂之不死,奚益!」(《莊子.齊物論》)

 我們俗人總是「與物相刃相靡」——跟這個世界角力、交戰,互相廝殺:考完公開試,未能休息,因為世界要你有一個學位;拿到學位,世界不容你停下,因為有學位的人多的是,你得繼續進修;你不奮力打拚嗎?世界淘汰你!我們奔呀跑呀,追追逐逐、營營役役,不見成功、不見歸宿,提心吊膽,怕被淘汰。這樣的人生,不是很可悲嗎?這樣的心,會有生氣嗎?「近死之心,莫使復陽也。」

 「與物相刃相靡」的人生狀態,相當於莊子在〈逍遙遊〉所說四種人生境界的第一種:「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,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」

 我們俗人,不斷追求知識的積累,望求得一官半職;調節我們的行為,望求得社會的認同、主管的賞識。這樣的人生其實遠遠稱不上理想。當經濟繁榮、國泰民安時,我們尚可躊躇滿志、顧盼自雄。但要知道,世界不是由你作主的,當海嘯一來,這樣的人生很可能就崩潰了。

 那麼,莊子是要我們厭世避世吧?不。與人間世一刀兩斷,不過是第二種境界。有位宋榮子,見俗人而「猶然笑之」。他能「定乎內外之分」,不會在意外面世界的目光,不去追逐外面世界的價值。「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」,「數數然」就是很急促很在意的樣子,宋榮子不會像俗人般很在意這個世界。如此道行,看來很不錯,但莊子評論說:「猶有未樹也」,還是不夠。能不在意世俗價值是好,但硬要跟人間劃清界線,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在意?更何況,我們真的能跟世界完全割裂嗎?人總要吃飯呀!

 溺於世俗,注定心死。跟世俗絕交,又不可能。那人生還有出路嗎?有的,就是第四種境界。但在此之前,且看第三種人生是怎樣的:「夫列子禦風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後反。彼於致福者,未數數然也。此雖免乎行,猶有所待者也。」

 列子這個人,能夠「禦風而行」,乘著風飛走,半個月才回來。對於大地上的「致福」,他根本不曾在意。他的人生似乎很寫意,但莊子卻認為他「猶有所待」。「待」就是依賴,列子的寫意人生還得依賴風,沒有風,他就寫意不起來了。我們看見有些人,什麼都不在乎,只要有愛情就足夠了。他們的人生很浪漫、很寫意,就像列子一樣,什麼也不依賴,有風就行。結果情海翻波,便覺生無可戀,自尋短見。

 人生的真正出路,只存在於第四種境界: 「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禦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夫待哉!」

 莊子說得很神。我們且注意「禦六氣之辯」。「六氣」就是陰陽風雨晦明,「辯」即變。「禦六氣之辯,以遊無窮」就是說:無論形勢處境怎樣變化,逍遙的人也「遊」得起來。

因太專注眼前的路,當發覺此路不通,就以為無路可走。可是莊子告訴我們,人的心靈可以抽離出來、提升起來,像大鵬般飛到九萬里之上,回看當下,你會發現,原來你所在意的事是多麼瑣碎。試回想,小時候我們可能為了一件小玩具而跟哥哥大打出手,長大後回頭看來,不禁覺得可笑。那麼,你當下在意的這件事,又何嘗不可能是當年那件小玩具?

 逍遙的人生,就是能靈活地選擇走不同的路。我們的心本來是靈的,人生本來是有很多路的,莫因此路不通而毀掉你的人生。 

參考資料:歷史與空間‧莊子的逍遙哲學—海嘯當前的心靈裝備

2.聖人並非人人能當的,一億個人裡有一位聖人就已是稀奇之事,若以聖人之名宣言,不易使人同理。而常人則如地上走獸、水中蜉蝣,多不勝數,以游魚、飛鳥來形容更能讓人理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uemaplew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